伺服控制中的轉矩模式和速度模式有什么區(qū)別?
當應用需要精確控制位置、速度或扭矩(或三者的組合)時,使用伺服系統(tǒng)。根據(jù)控制參數(shù),伺服系統(tǒng)可以在扭矩模式、速度模式或位置模式下運行。每種模式都需要一個控制回路,該回路允許伺服驅動器和控制器監(jiān)控影響參數(shù),并向電機提供正確的指令,以實現(xiàn)所需的性能。
伺服控制–扭矩模式:
在轉矩模式(也稱為電流模式)中,電流回路控制電機的行為。由于轉矩與電流成比例,伺服控制器從伺服驅動器獲得實際電機電流,并使用它來確定實際電機轉矩。然后將實際扭矩值與所需扭矩進行比較,并調整電機電流以達到所需扭矩。電流控制回路通常由pi(比例積分)控制器調節(jié),電流回路參數(shù)通常由制造商設定。
需要扭矩模式控制的應用范圍從纏繞(纏繞材料線圈時必須保持恒定張力)到注塑(必須對模具施加恒定夾緊力)。
在纏繞應用中,電機所需的扭矩隨材料纏繞和卷筒直徑(負載和慣性)的增加而變化。
電機產生的扭矩量取決于其接收的電流量。扭矩決定電機的加速度,從而影響速度和位置。因此,伺服系統(tǒng)總是包含一個電流控制回路。
伺服控制–速度模式:
當應用要求電機保持設定速度時,即使負載發(fā)生變化,也可以使用速度模式。在速度模式下,電機速度由發(fā)送到電機的電壓量控制。但是,要改變電機的速度(加速或減速),需要增加或減少電機扭矩,因此在速度模式下也需要電流控制回路。
當使用多個控制回路時,這些回路是級聯(lián)的,電流控制是最里面的回路,速度控制回路是在電流回路的“周圍”添加的。當使用位置控制環(huán)時,在速度環(huán)周圍添加位置控制環(huán),以形成最外層的環(huán)。設置從內環(huán)到外環(huán)進行,因此首先調整電流回路,然后調整速度控制回路,然后調整位置控制回路。
當使用多個控制回路時,電流控制是最里面的回路,速度控制回路圍繞它,位置控制形成最外面的回路。
許多先進的伺服控制器可以在控制模式之間“動態(tài)”切換-例如,從速度模式切換到扭矩模式,系統(tǒng)在運行期間不會造成不穩(wěn)定或中斷。
速度控制回路從編碼器或分解器獲取速度信息,以確定實際速度和指令速度之間的誤差,并使用該誤差確定電機糾正速度誤差所需的電流(扭矩)。速度控制回路通常是PI控制器。在速度模式下運行的伺服系統(tǒng)有時包括平滑的加速和減速參數(shù),以最小化加速的影響。
使用速度模式的應用示例包括皮帶跟蹤、分配和加工過程(如研磨或拋光),其中電機負載變化,但需要在整個過程中保持速度。
當應用程序調用所有三個控制循環(huán)時:
伺服系統(tǒng)也可以在位置模式下運行,允許電機將負載移動到相對于起始位置或基于絕對位置的精確位置。為了實現(xiàn)伺服控制中的位置模式,通常需要三個控制回路:扭矩、速度和位置。這是因為必須監(jiān)控電機的速度以確定其位置,并且必須監(jiān)控扭矩以確定電機需要多少電流才能達到指令位置而不出現(xiàn)超調或超調。位置控制回路使用PI或PID(比例積分微分)控制器。